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 資訊與網路安全管理
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

風險管理

本公司為落實風險管理機制,強化風險評估及監督風險承擔能力,初於 110 年 6 月 29 日已由董事會通過所制定之「風險管理政策及程序」以為風險管理執行之依據;111 年 9 月間,更依據台灣證券交易所頒布之「上市上櫃公司風險管理實務守則」,又全面增修該政策與程序,並於 111 年 9 月 28 日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以作為本公司風險管理之最高指導原則;另於 112 年 4 月 28 日又因實務管理需要修正部分文義,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條文內。

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圖

本公司考量公司規模、業務特性、風險性質與營運活動,建置完善的風險治理與管理架構,透過董事會、功能性委員會及高階管理階層的參與,使風險管理與公司之策略、目標產生連結,定調公司重大風險項目,提升風險辨識結果之全面性、前瞻性與完整性,並向下宣導及展開對應之風險控管與因應,以合理確保公司策略目標之達成。



  • 一、董事會
    董事會之職責角色如下:
    • (一)核定風險管理政策、程序與架構;
    • (二)確保營運策略方向與風險管理政策一致;
    • (三)確保已建立適當之風險管理機制與風險管理文化;
    • (四)監督並確保整體風險管理機制之有效運作;
    • (五)分配與指派充足且適當之資源,使風險管理有效運作;
    董事會並授權董事長擔任風險管理計畫之召集人,統籌指揮風險管理計畫之推動及運作。
  • 二、永續發展委員會
    本公司除以董事會作為風險管理最高治理單位外,本公司為健全與強化風險管理機能,考量公司規模、業務特性、風險性質與營運活動,設置隸屬於董事會之永續發展委員會,進行風險管理相關運作機制之監督,且該委員會過半數成員由獨立董事擔任,並由獨立董事擔任主席。
    永續發展委員會風險管理職責角色如下:
    • (一)審查風險管理政策、程序與架構,並定期檢討其適用性與執行效能;
    • (二)核定風險胃納(風險容忍度),導引資源分配;
    • (三)確保風險管理機制能充分處理公司所面臨之風險,並融合至日常營運作業流程中;
    • (四)核定風險控管的優先順序與風險等級;
    • (五)審查風險管理執行情形,提出必要之改善建議,並定期(至少一年一次)向董事會報告;
    • (六)執行董事會之風險管理決策。
    永續發展委員會下設「風險管理」小組,協助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其風險管理職責。「風險管理」小組負責制定及修訂本公司風險管理包括但不限於資訊安全等相關規範。落實及健全公司風險管理及資訊安全等面向之相關工作,定期召開會議,並向永續發展委員會報告執行狀況。
  • 三、營運及管理功能單位
    各營運及管理功能單位之職責角色如下:
    • (一)負責所屬單位之風險辨識、分析、評量與回應,並於必要時建立相關危機管理機制;
    • (二)定期提報風險管理資訊予執行辦公室;
    • (三)確保所屬單位風險管理及相關控制程序有效執行,以符合風險管理政策。
    本公司各層級組織管理體系由總經理 / 執行長、各事業單位及功能單位高階經理人協助風險因子鑑別與風險控管,使風險管理組織之指揮調度、自我評估及執行等更有效率,定期於營運會議中進行相關風險評估,並擬訂對策及檢討。
  • 四、稽核室
    依據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擬定年度稽核計畫,執行各項制度之稽核作業,協助董事會監督及控管執行決策或作業之潛在風險,確保各項作業風險得有效控管,並適時提出管控改善建議。內部控制體系則由各營運單位(含子公司)之管理階層定期自行評估其內部控制制度,稽核單位覆核落實情形。

風險管理程序、報導與揭露

本公司風險管理程序至少包含:風險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量、風險回應,及監督與審查機制五大要素,其執行過程及其結果均通過適當的機制進行紀錄、審查與報告,並妥善留存備查,所彙整之風險資訊,每年至少兩次向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董事會報告,並建置動態管理與報導機制,以確實督導風險管理之有效執行。對於相關風險管理之資訊揭露,本公司適時於公司網站、公開資訊觀測站、年報或企業永續報告書中揭露風險管理相關資訊,提供外部利害關係人參考,並持續更新。



113 年風險管理運作情形及揭露

本公司經永續發展執行辦公室風險管理小組、各事業單位(含海外事業群)及功能單位高階經理人依流程分析、情境分析及 PESTLE(Political, Economic, Sociological, Technological, Legal and Environmental)分析方法,執行 113 年度風險辨識,臚列 22 項風險項目,其中營運風險面8項,財務風險面 5 項,作業風險面 5 項,環境風險面 4 項,詳如下表。


113 年風險辨識結果(提報 113 年 11 月 12 日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董事會)
I. 營運風險
  • R1. 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責任風險
    因天災、地緣政治或疫情等因素造成供應鏈可能中斷之責任歸屬、或代理的零組件質量穩定性不佳面臨可能退貨、索賠或品牌損害之風險、或因天災、地緣政治或物流損失率升高致保險成本拉升風險或因跨國、區域運籌運行之法律和合規要求致影響供應鏈運作等。
  • R2. 市場需求變化
    由於終端應用(如智能手機、汽車、AI 技術等)的需求波動,代理商需要靈活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否則可能會面臨積壓庫存或無法滿足需求的風險,影響銷售預測和庫存管理。
  • R3. 技術變革
    快速的技術進步要求代理商不斷更新產品知識和技術支援能力。
  • R4. 競爭壓力
    市場競爭激烈、新興市場的崛起、國際品牌的壓力以及其他代理商的競爭,將加劇價格戰和市場份額爭奪,代理商需保持價格競爭力和服務質量。
  • R5. 銷貨集中度過高
    代理商如果過度依賴少數幾個大客戶,這些客戶需求的變動將嚴重影響代理商的業務穩定性。
  • R6. 利潤率壓縮
    半導體行業競爭激烈,價格戰常常會壓低代理商的毛利率。此外,進貨料件價格上漲或供應鏈成本增加,也可能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
  • R7. 資訊安全
    隨著數位化進程,網絡攻擊和數據洩漏風險增加。
  • R8. 數位轉型風險
    半導體代理商必須適應數位化趨勢,尤其在訂單管理、物流追蹤、供應鏈透明化等方面。如果代理商在數位化進程中落後,可能會失去競爭優勢。
II. 財務風險
  • R9. 匯率波動
    國際匯率的不穩定可能影響進出口成本和利潤。
  • R10. 資金流動性風險
    由於市場需求波動和訂單交付延遲,代理商可能面臨現金流短缺的風險。無法妥善管理現金流可能導致企業無法按時支付供應商款項或面臨短期融資壓力。
  • R11. 融資成本上升
    雖美國聯準會(Fed)於 2024/09/18 決議調降聯邦資金目標利率 2 碼(0.5 個百分點),但整年度仍遭受利率上升增加代理商的融資成本,特別是須依賴金融機構間接融資的企業,仍將承受財務成本稀釋利潤率壓力
  • R12. 應收帳款風險
    代理商可能需要向客戶提供信用期限,會增加應收帳款無法及時回收或壞帳的風險。如果客戶破產或延遲付款,將影響公司的現金流和資金周轉。
  • R13. 稅務與法規風險
    各國的稅務政策和法規可能會發生變動,如關稅增加或企業所得稅的變化,這會直接影響代理商的盈利水平與合規成本。
III. 作業風險
  • R14. 法令遵循風險
    公司業務活動因未建立有效法遵風險評估與計畫或控制措施不足,致發生相關風險議題,包括法規與法令議題、利益衝突、行為風險等。
  • R15.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風險
    未適當建置完整且適當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計畫或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致無法有效控制職業安全危害事件。
  • R16. 數據隱私和安全
    數據洩露和駭客攻擊可能損害企業的聲譽,並導致法律和法規違規問題。
  • R17. 智財風險
    機密外洩、侵權糾紛、仿冒和盜版、專利授權糾紛、員工跳槽和挖角可能對公司的營運、財務和聲譽造成影響。
  • R18. 戰略物資管制風險
    企業在進出口戰略性高科技貨品時,可能面臨的法律和合規風險。
IV. 環境風險
  • R19. 極端氣候事件
    颱風、洪水、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可能中斷供應鏈和營運中斷損失。
  • R20. 碳風險
    已經成為企業必須面臨的重要挑戰,要應對氣候變化,企業需要考慮減少碳排放、遵守法規、提高氣候變遷調適韌性,以及管理與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相關的財務和運營風險。
  • R21. 環境永續責任
    來自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壓力,要求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永續責任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 R22. 法律和監管風險
    為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政府可能實施更嚴格的環保法規,以應對氣候變遷,這可能對公司的合規成本和遵循產生營運挑戰。

上述風險項目於 113 年 10 月間採內部問卷方式,由參與經營會議及派駐海外子公司之經理級(含)以上人員為問卷調查對象,由其就問卷所列各風險項目發生可能性(A)、發生嚴重性/衝擊度(B)及風險暴露度(A)x(B)進行分析與量測;共回收 60 份樣本,依據問卷賦予的量化指標分數,計算各項風險所得分數之簡單算術平均值作為其統計值,並依據上述(A)x(B)計算出各項風險之風險暴露度作為風險等級區分指標。結果22風險項目中,低風險有 13 項,中風險 9 項,高風險 0 項,詳如下列風險矩陣(Risk Matrix)圖,並就 9 項中風險主題提出相對之因應對策,亦詳如下表。以上皆於 113 年 11 月 12 日分別提報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董事會核定。



中度風險主題事項及其因應對策

請參閱